

產品描述
檢測對象:各種食品干果/堅果、發酵食品、茶葉、玉米等
檢測項目:黃曲霉毒素B1/B2 、黃曲霉毒素G1/G2、黃曲霉毒素M1/M2
檢驗依據: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黃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測定 GB5009.2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黃曲霉毒素M族的測定 GB 5009.24-2016
SN/T 3263-2012出口食品中黃曲霉毒素殘留量的測定
小不點:
黃曲霉毒素主要檢測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譜法、熒光光度法
黃曲霉毒素(AFT)是黃曲毒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產生的雙呋喃環類毒素。其衍生物有約20種,分別命名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黃曲霉毒素的各種代謝產物的毒性強弱順序是:AFB1>AFM1>AFG1>AFB2>AFM2>AFG2.從毒性順序可以看出,結構中雙呋喃環未端具有雙鍵結構的毒性大,不雙鍵結構的毒性相對較小以B1的毒性較大,致癌性較強,動物食用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后,在肝、腎、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測出極微量的毒素。黃曲毒毒素及其產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有些菌株產生不止一種類型的黃曲毒毒素,在黃曲霉中也有不產生任何類型黃曲霉毒素的菌株。黃曲毒素主要污染糧油及早也能產毒素的黃曲毒菌很容易在水分含量較高(水分含量低于12%則不能繁殖)被污染。禾谷類作物、油料作物籽實及其加副產品中寄生繁殖和產生毒素,使其發霉變質,人們通過誤食這些食品,以食物鏈消化道傳遞吸收而中毒,能通過食料轉移到動物的乳汁、肝、腎和肌肉組織中積留,能誘發動物肝癌,對某些動物能引起急性中毒致死。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物清單初步整理參黃曲霉毒素在1類致癌物清單中。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農組織(FAO)1975年規建食品中 AFB1的較高允許含量為15ppb各國政府均制定了AF在食品和飼料中較高允許量的衛生標準和檢驗法規。影響AF產生的較重要環境因子是溫度和水分,適宜黃曲毒生長和產毒的溫度范圍是12~42℃,較適溫度33℃左右,較低相對濕度78%,較適相對濕度98%,谷物含水分18%以上,花生含水分10%以上,在通氣條件下,黃曲毒即能迅速生長和產毒。采取低溫、干燥、除氧和化學藥劑等方法來保存食品和飼料,可以有效地防止黃曲霉的生長和產毒。對于含有黃曲霉毒素的食品和飼料,可采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方法去毒,如利用機械,電子和手工方法挑選出破損的含毒素的花生;提高加工精度可喂去存在于糧食籽粒皮層和種胚中的毒素;高溫高壓處理能使AF轉變為無毒的化合物,利用活性白士和活性炭吸附,能除掉植物油中的AFT;用強堿或氧化劑處理可以使AFT發生化學變化而解毒; 試驗證明有少數細菌、霉菌和放線菌有轉變黃曲霉毒素的能力等。
產品推薦